9月1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举行。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赵震,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杨广中,国家电投人才院(工匠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严厚善,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卫东,组织部部长方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陈贤峰,重点建设办主任胡薇,研究生院院长邓涛,发展联络处处长汪雨申,科研院副院长徐兵,学生处副处长孟祥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归琳等机关部处领导及各院系领导,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特色班级班主任,校企导师代表及500余名新生共同出席。典礼由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郑震主持。
典礼伊始,与会人员共同回顾了国卓院过去一年在课程创新、平台建设、校企融通等方面的探索历程。国卓院始终坚持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贯通,推动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增益的正循环。
刘卫东代表学校向新生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各界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科技创新是全球竞争的核心,国家对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他希望同学们主动培养系统思维能力,积极探索工程实践本领并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在创新中突破瓶颈,将个人理想融入工程强国的伟大使命。
赵震简要介绍了上海市教委全面贯彻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举措,包括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等。他指出,校企协同要面向国家需求,通过双导师引领理论与实践创新,助力学生成长为工程科技领域的栋梁之才。
钱永刚则以钱学森师从冯·卡门学习社交的故事引发卓工学子的思考。他指出,卓越工程师不仅需要专业学识,更要具备跨领域沟通的情商与智慧,鼓励大家成为如钱学森般兼具系统思维、家国情怀与社交能力的战略型人才。会上,钱馆长亲切地为新生手中的《钱学森精神读本》签名留念,同学们热情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严厚善代表联培企业发言,回顾了国家电投与上海交大在科技攻关、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厚合作,并期待未来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国家能源战略和卓越工程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宝武集团首席研究员马天军代表企业导师发言。他介绍,工程问题具有时间紧、因素杂、跨专业协作等特点,充分肯定了校企联培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合作意识提升与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材料学院教授王俊代表校内导师发言。他以“诚、真、精、进”勉励同学们忠诚报国、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和持续进取,并表示将全力做好学术引路人、资源桥梁和品格楷模。
全日制新生代表、汉江实验室2025级直博生李奕然表达了对钱学森、黄旭华等前辈的敬仰,表示将珍惜校企提供的广阔平台,秉持“初学者”的谦逊和“探索者”的勇气,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职新生代表、中交三航局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岩土工程研究院院长董淑海回顾自2008年攻读工程硕士到如今的博士新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初心始终未变,“把国家需求扛在肩上”的锐气丝毫未减。未来将做“顶天立地”的研究者、“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和“统筹兼顾”的担当者。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国卓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立了10个行业特色班级,并聘请专家教授担任班主任。会上,刘卫东、邓涛为新聘班主任颁发了聘书。
班主任代表、集成电路学院老师李靖驰从工匠精神、系统思维和团队协作三个方面阐述“卓越”内涵,表示将从学术引领、素养提升和价值塑造三个维度引导和助力学生成长。
归琳从使命感、差异化和自主选择系统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现状、模式与特点,表示国卓院已在培养要素改革、实践平台建设、导师队伍与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成效,初步构建了具有交大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典礼特别邀请杨广中院士作题为《医疗机器人和脑机接口》的主旨演讲。他以机器人手术为例,分析了微创外科机器人的技术挑战与发展前景,探讨了医疗机器人对未来科研与产业的影响。
学子乘风至,扬帆追梦行。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