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国卓院”)高端海洋装备工程师技术中心在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正式揭牌。该中心作为国卓院首个工程师技术中心,将试点打造"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体系:一是建设覆盖"基础实验-工程实训-产业应用"全链条的实训平台;二是构建"学科交叉-校企协同-国际联动"的科研创新网络;三是完善"需求牵引-项目驱动-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系统,致力于成为我国海洋装备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8月26日,由国卓院高端海洋装备工程师技术中心承办的“2025中船集团工程硕博士入企暑期实训”开班典礼在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200号报告厅隆重举行。典礼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研究院副院长、国卓院副院长于雷主持,教育部、上海市相关部门领导、院士专家及160余名参训学员共同见证。出席活动的嘉宾包括: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上海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谭朴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郑广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杨雪,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张兆国,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刘静等。
刘静代表中船集团致辞。她首先对教育部、上海市的关心指导,以及上海交大与长兴实验室的全力支持表示感谢;其次从战略引领和创新实践等方面介绍了本次实训的战略布局与创新举措;最后对参训学员提出铸牢忠诚报国精神内核、锤炼创新攻坚硬核本领、筑牢万无一失安全防线的期望。
栾宗涛副司长高度评价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他指出中船集团与“双一流”高校校企强强联合,共同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工作,不仅是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落实培养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举措。他提出"三维赋能"路径:打造工程师技术中心实践平台、构建产业导向课题库、强化一线工程能力淬炼,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上海市坚持将工程硕博士培养作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抓手。谭朴珍副局长指出,本次实训是上海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关键示范项目,需聚焦"战略对接-机制创新-服务优化"三大维度持续发力。郑广宏巡视员勉励学员以"开拓者之志、破题者之勇、攀登者之韧"投身海洋装备事业,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海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随后,栾宗涛、林忠钦、谭朴珍、郑广宏、刘静、张兆国等重要嘉宾共同上台按下启动键,暑期实训正式开班!
在嘉宾共同启动开班装置后,上海交大海装基地蒋如宏书记介绍长兴实验室基本情况和暑期实训课程安排,校企双导师代表————上海交大陈卫星副教授与沪东中华段斌正高工分别从学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角度分享育人理念。
伴随着开班典礼仪式圆满结束,开班第一课暨第二期“长兴讲坛”举行,由上海交大国卓院执行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归琳主持,林忠钦院士作《发展核动力商船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围绕核动力商船的发展机遇、发展状况、发展挑战、发展路径、关键技术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基础等六个方面展开,系统剖析技术路径与创新方向,为学员开启学术视野新窗口。
本次实训为期7天(8月26日至9月1日),由中国船舶集团主办,上海交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高端海洋装备工程师技术中心承办。来自19所全国知名高校、30家中船联培单位的160名学员参训,汇聚特色资源打造工程实务、智能船舶、绿色动力、智能制造和深海科技五大模块,囊括学校与行业知名专家授课,准工业化实验室现场教学,以及江南造船、沪东中华、中船704所长兴园区等中船二级单位参观实训等丰富内容。实训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着力培育兼具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战略型人才,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