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和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周活动期间,研究生院在闵行校区下院举办了两场研究生AI+HI体验课。教育学院刘妍副教授与她的“AI同事”携手,带领研究生同学在“AI+HI”的课堂中共同探索零代码开发LLM智能体的奥秘,让高级智能体秒变“搬砖搭子”,助力研究生科研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以人为本的启发式教学
本次体验课秉持 “AI+HI”(HI 代表 Human Intelligence)的教学理念,结合AI技术优势与教师引导,通过弹性学习时长和结构化问题设计,培养研究生的高阶能力。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突破技术门槛,通过零代码平台快速构建专属科研助手,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AI+HI协同助力知识学习
课程第一部分,学生应用AI大模型自主学习智能体的相关知识与关键技术。AI大模型充分发挥其海量资源储备、生成式互动等优势,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随后,老师通过结构化师生互动收集学生学习反馈,以“整体总结+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自主学习内容,扎实掌握理论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AI技术赋能科学研究带来的影响。
师生互动促进思维能力提升
课程第二部分,教师以扣子平台(www.coze.cn)为例向学生演示了零代码构建“小长假旅游规划智能体”全过程,即如何设置智能体的角色定位、设计回复逻辑、对接外部接口等。搭建结束后,通过模拟用户提问,展示了智能体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效果。
在实操阶段,学生利用预先准备的智能体案例引导设计资料,根据自身学科背景,发挥创新想象,构建了外语学习助教智能体、文献阅读科研助手智能体等颇具学科应用特点的智能体。同学们在操作中得以巩固理论所学、完善知识体系,并且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中能够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于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赋能研究生未来:AI驱动学术创新
本次体验课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智能体开发技能,更启发他们对“AI+学术”的深度思考,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们基于科研场景分享了他们对智能体技术的看法和疑问。医学专业的同学关心智能体在模拟医患沟通场景中的应用,法学专业的同学关注智能体生成内容的法律效力,而生物专业的同学则探讨了智能体在实验室数据管理中的潜力。“通过与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我意识到智能体技术的跨学科应用潜力巨大。这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方向有了新的思考。”一位参与交流的研究生说道。
智能体技术正在重塑各行业的生产力模式,也正在逐渐变成跨学科融合式创新的关键。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既是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本次课程为研究生们提供了“技术工具+批判思维”的双重训练,助力他们在学术道路上“智”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