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亚洲校园”CSS-EEST国际学术会议参会学生见闻集锦

2025.04.09 90

导语:

为给我校研究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机会,自2015年以来,研究生院一直资助受邀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的研究生,同时鼓励他们分享学术交流经验,以帮助拓宽我校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本期重点介绍我校参加25届“亚洲校园”CSS国际学术会议的学生见闻和体验集锦。

会议介绍:

2024 年 12 月 1 日 - 4 日,第26届亚洲校园CSS-EEST(Cross Strait Symposium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学术会议在韩国釜山举办。本届国际学术报告会由日本韩国釜山国立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与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联合举办,来自四所亚洲高校能源与环境领域的 30 多位教授和 80 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上,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杭弢教授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我校来自机动、环境、材料、化工和低碳学院的15名优秀博士生分别进行了口头汇报。

大厅里站着一群人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参会学生见闻集锦

 

朱涵睿

 

参会人简介:

朱涵睿,上海交通大学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会人感悟

我十分荣幸能参加在釜山举办的第26届“亚洲校园”CSS国际学术会议。本次学术会议由Donggeun Lee教授主持,并邀请了来自PNU的YEOM Eunseop教授,SJTU的HANG Tao教授,KU的THU Kyaw教授和UTM的Mohd Shafry Mohd Rahim教授为在场的学生们做主题汇报。教授们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一些他们在环境,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来自KU的THU Kyaw教授,他分享的主题内容是与蒸发散热相关的,这与我们小组的相关工作也十分契合,在会议之后我也积极与THU Kyaw教授交流了很多相关想法,收获颇丰。

我的口头汇报是在第一天的上午进行,我为此次汇报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参加线下国际会议,依旧十分紧张。在汇报结束之后,我也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交流,并且得到很多很有意思的想法。作为分会场的学生主持,我也努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对汇报的同学进行介绍并鼓励大家积极踊跃的与汇报者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可以锻炼学术英语水平,也培养了我敢于用英文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在釜山大学的两天学术交流会中,不仅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同学们学习交流,也同样能感受到当地的景观和风俗文化。这样的经历拓展了我的人生视野,让我更加坚定了交流与沟通是促进自我成长与进步的良好途径。

草地上有房子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左三)

 

张腾予

 

参会人简介:

张腾予,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 2023 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景新副教授,专注于研究厌氧微生物如何将有机碳或二氧化碳固定形成无定形碳。在 2024 年 12 月 2 日 至 3 日举办的第 26 届 CSS(Cross Strait Symposium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能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教育合作计划”(CAMPUS Asia Plus EEST)秋季研讨会上,他以题为“CO2 fixation as methane, organic acid, or amorphous carbon: New insights into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anaerobic digestion”的报告,分享了其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碳固定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图片包含 图形用户界面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参会人感悟:

为期两天的第 26 届亚洲校园 CSS 研讨会围绕能源、低碳、环境科学和材料技术等前沿领域展开,为我提供了一个与众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机会。作为报告人,我积极参与了学术交流环节,认真聆听其他报告人的精彩发言,并详细介绍了我的研究成果。在演讲中,我重点探讨了厌氧微生物如何将有机碳或二氧化碳转化为无定形碳的过程。研究发现,在无机碳源和混合碳源的厌氧消化悬浮液中存在无定形碳,通过拉曼显微镜对其特性进行了细致表征。结果进一步证实厌氧微生物能够在电子分岔提供的能量支持下实现二氧化碳的自养固定。我的演讲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学们的高度评价,最终我荣获了最佳口头报告奖。这不仅是对我学术成果的认可,也极大地鼓舞了我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成就。

在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发。这次会议让我有机会学习到跨学科的技能和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此外,我还深入了解了韩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维度。在校园里,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交流期间,我参观了当地的名胜古迹,品尝了地道的韩国美食,体验了韩国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都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第 26 届亚洲校园 CSS 会议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学术体验。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还帮助我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我计划将会议中学到的先进知识和创新理念融入到我的研究工作中,继续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我也期待能够参与更多类似的学术活动,与更多优秀的学者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学习和成长。

文本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符祝富

 

参会人简介:

符祝富,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绿色甲醇,导师为薛渊副教授。在2024年12月2日至12月3日举办的第26届CSS(Cross Strait Symposium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能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教育合作计划”(CAMPUS Asia Plus EEST)秋季研讨会上,他作了题为“The metal-support synergistic effects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supported NiGa catalyst”的口头报告,深入探讨了NiGa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过程中的金属-支撑剂协同效应。

图片包含 图形用户界面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参会人感悟:

为期两天的第26届亚洲校园CSS研讨会聚焦能源、低碳、环境科学和材料技术等前沿课题,丰富的活动和深度的交流让我领略了不同学校师生的学术风采与独特魅力。我主要参与了能源分会场的活动,并担任该分会场的学生主席,负责主持报告以及学术交流。这一角色赋予了我深入了解能源领域诸多前沿研究成果的宝贵机会,同时也锤炼了我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分会场的报告精彩纷呈,来自不同高校的研究者们纷纷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突破与思考。我认真学习每位报告人的发言,适时引导现场互动。此外,我还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演讲中,我深入剖析了NiGa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突出氧化锌(ZnO)作为支撑剂的关键作用,从NiZnGa和ZnGa2O4的生成对氢活化和二氧化碳吸附的影响,到金属-支撑剂相互作用如何改变镍的电子结构、提升催化剂性能,层层递进地阐释了其作用机理。这场演讲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学们的积极反馈与认可,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荣获了最佳口头报告奖,这不仅是对我的学术工作的肯定,也激励我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学习中,我收获颇丰,学习了不同学科的技能交叉,拓宽了知识边界。此次参会经历还让我深入体验了釜山国立大学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了解了韩国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总之,第26届亚洲校园CSS会议是一次意义非凡、收获颇丰的学术盛会。它不仅让我在学术研究上获得了宝贵的指导与启发,在组织协调、跨文化交流等多方面也实现了显著的成长与提升。未来,我将把在会议中学到的前沿知识、创新思维与实践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与研究中,不断探索、创新,勇攀学术高峰。同时,我也满怀期待地希望未来能参加更多类似的学术活动,与更多优秀的学者和同学们交流学习,汲取多元智慧,共同进步。

图片包含 人, 建筑, 男人, 户外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刘翔宇

 

参会人简介:

刘翔宇,上海交通大学2023级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会人感悟:

2024年12月2-3日,第26届“亚洲校园”CSS国际学术会议在韩国举办。本届国际学术报告会由韩国釜山国立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与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联合举办,来自四所亚洲高校能源、环境、材料、化工领域的 30 多位教授和 80 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会议,主要与同领域的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激发科研灵感。

此次会议进展非常顺利,与领域顶尖科研团队进行交流学习,听领域同行的同学们的在各自细分领域的研究进展,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会议,我开拓了科研视野,增长了更多的见识。与同领域的优秀的同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学习、交流,能够进一步培养我的科研思维,做出更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锻炼了使用英语做学术报告和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与釜山国立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著名学校的师生建立联系,有利于后续科研工作与交流。

墙上有广告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墙上的海报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大厅里站着一群人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