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校园”(CAMPUS ASIA)项目,全称为“亚洲大学生集体行动交流计划”(Collective Action of Mobility Program of University Students),是由中日韩三国政府主导,三国政府教育部门协调各相关高校共同实施的大学间交流与合作项目。在项目第三期,加入马来西亚理工大学(UTM),成为了四校交流合作项目。
截至2024年10月,参与亚洲校园学术交流活动的学生总数超3000人次,参与项目教职员人数近2000人次。项目成功推动亚洲地区高校的深度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化、专业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暑期学校是“亚洲校园”EEST(能源与环境科学技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度“亚洲校园”EEST(能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国际暑期学校于2024年8月16日至29日在日本九州大学成功举办。由日本九州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韩国釜山国立大学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协办,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的领导和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了跨国、跨领域的学术平台。
两周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们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更在生活中体验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收获了真挚的“跨国”、“跨校”情谊。
本年度暑期学校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30多门不同学校教授带来的全英文专业课,还组织了企业参观、科研机构访问以及阿苏火山实地考察等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使参与学生对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课堂上,学生们聆听高水平讲解;实验室中,深入探索研究;讨论时,与全球学者思想碰,开拓多元视角。学生们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研究成果,更有机会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声音,为今后的学术与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亚洲校园项目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汇聚一堂。篮球场上的激烈角逐、聚餐时的欢声笑语、登山途中的相互扶持,每一幕都成为这个夏日里难忘的回忆。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更培养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为塑造国际化视野和全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如参与的学生所言:“尽管来自不同的背景,亚洲校园让我们相识、相知,共同成长。” 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这一段精彩旅程的点点滴滴,走近“亚洲校园”国际暑期学校吧!
学生心得感受: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钟智研
钟智研,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计算方向)2023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周啸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设计。
在这次亚洲校园交流活动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日本科研界的独特习惯和文化。与此同时,这次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与来自马来西亚、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环保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分享了各自在学术研究中的经验和见解。这些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增进了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科研工作的理解。
除了学术研讨,我们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参与了各种活动,如烧烤、爬山和运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了放松,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在烧烤聚会中,我们分享了各自国家的美食,体验了不同文化的风味;在爬山和运动中,我们相互鼓励,共同克服了困难,这些经历让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我们不仅学习了当前环保领域的重大科研进展,还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们宝贵的记忆,也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
图1·钟智研同学在实验室做实验(左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YONG PERN LAW(刘永鹏)
YONG PERN LAW(刘永鹏),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国际硕士研究生,来自马来西亚,导师为赵丽萍副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为电催化、光电催化的析氢性能。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夏天,我有幸参与了亚洲校园EEST国际暑期学校,这不仅是一段丰富我学术知识的旅程,更是一次极大的个人成长经历。以下是我在这段十四天旅程中的一些深刻学习和文化交流的亮点。
暑期学校的课程由亚洲四所著名高校的教授们全英文授课,内容覆盖了环境科学、能源技术、材料工程等多个前沿领域。这些课程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让我们对这些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在暑期学校的尾声,我有机会参与由九州大学教授指导的激光产生等离子体的实验,这不仅让我们亲手操作先进的实验设备,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挑战。实验结束后,我们六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并将其汇总成PPT。这个过程是一次真正的团队合作和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我们分享了各自的见解,不同的文化视角和学术背景激发了新的想法,为实验结果增添了新的维度。这是我首次在国际舞台上用英语进行展示,并且与台下教授与同学一起深入探讨关于我们的实验课题的内容,这对我来说真的是难能可贵的。这次经历教会了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学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暑期学校还安排了实地考察活动。我们参观了阿苏火山,亲眼见证了地热能的威力,了解了它对环境的深远影响。此外,我们还访问了日本制铁公司,深入了解了钢铁的生产过程,体会到了日本工匠精神的精髓。这些实地考察与课堂学习相辅相成,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我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所体验到的生活,如同一首动人的诗篇,记录着成长的足迹。 在阿苏火山的脚下,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在日本制铁的车间里,我见证了工业的力量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经历,如同晨雾中的露珠,虽然短暂,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们将伴随我,在未来的学术探索中,不断激发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这次亚洲校园暑期学校对我来说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仅让我在学术上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也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通过教授们的分享,我对不同领域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激发了我对某些领域的兴趣。这段经历无疑是我学术生涯中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我未来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我将带着这次经历中获得的知识和灵感,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探索和前进。最后,在亚洲校园EEST国际暑期学校的每一天,都是一段新的旅程,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我在这里结识的朋友和老师,以及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对我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
图2·刘永鹏同学和暑期学校国际学员合影(后排右四)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郭江悦
郭江悦,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制冷系统仿真优化及设计,导师为胡海涛教授。在此次暑期学校中,郭江悦作了题为“Simulation analysis of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methanol flow in horizontal tubes”的口头汇报,并与现场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对我个人而言,这一次的亚洲校园暑期学校是一次难得的国际交流经历。
为期两周的日本九州之行,不仅让我有机会亲身前往体验当地的习俗与文化,更让我获得了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师同学们相互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
在学术收获方面,通过参与亚洲校园暑期学校项目,我有机会接触到中、日、韩、马四国顶尖学府的学生和教授,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的课程讨论,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创新来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也提高了我与国际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文化交流方面,这次经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从传统的茶道到现代的城市生活,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日本人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细腻的生活态度。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社会习惯,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与当地学生和其他国际学生的互动,让我更加理解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了尊重差异、欣赏多样性。
在个人成长方面,这段经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克服语言障碍、适应新环境、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这些都是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所面临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我成长的机会。回国后,我相信这些经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激励着我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勇敢面对未来的每一个挑战。
总的来说,亚洲校园暑期学校的日本之行是一段难忘而富有意义的经历。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我希望将来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继续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图3·郭江悦同学在进行口头汇报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韩奕民
韩奕民,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巨永林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型液氢储罐晃荡和充注工况下的结构变形和温度场分析。
在2024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九州大学、釜山大学和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四所高校联合举办的为期14天的暑期学校活动。活动地点位于日本九州,期间我们不仅参与了学术讲座,还参观了多个工业和自然景点,体验了多文化交流的机会。在此,我将分享这次暑期学校的心得体会。
一、学术讲座与跨学科交流
这次暑期学校的学术讲座内容丰富,涉及了能源、环境、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所有课程均采用英文授课。各位教授通过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对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了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有关能源和环境的讲座,使我对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技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我个人的研究方向中,环境能源的跨学科研究尤为重要,这次讲座为我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
其中,九州大学的教授介绍了他们在能源领域的前沿研究,特别是如何通过创新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通过这些讲座,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性。不同学科的知识互相融合,为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二、工业参观与自然风光
除了学术讲座,暑期学校还安排了丰富的参观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Hacchobaru地热发电站、阿苏火山以及日本最大钢铁公司————日本制铁的参观。这些参观不仅让我对日本的工业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日本独特的自然风光。
首先,Hacchobaru地热发电站的参观让我对地热能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地热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适合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使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日本在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九州地区凭借丰富的地热资源,在地热发电方面具备了很大的优势。
其次,阿苏火山的自然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苏火山是日本最活跃的火山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之一。站在火山口上,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力,还体会到了日本人民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阿苏火山周围的自然景观极为壮丽,远山、草原与火山口的结合,展现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日本制铁公司,这让我对日本的钢铁工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日本制铁作为全球领先的钢铁生产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日本制铁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努力。这让我更加理解到,工业发展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更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团队合作与实验研究
在暑期学校的最后两天,我们组成了一个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四名同学组成的小组,在Hooman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实验研究。我们的研究主题涵盖了环境能源领域的最新发展,实验内容涉及如何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如何降低能源的环境影响。通过团队合作和多学科的交流,我们在短短两天内完成了实验研究,并在最终的答辩环节中获得了"最佳演示奖"(Best Presentation Award)。
这次实验研究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团队中,虽然每个人的背景和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大家在共同的目标下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最终成功地完成了研究并获得了奖项。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合作精神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认可。
四、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暑期学校活动,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首先,我对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其次,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我了解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思维和方法,这对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此外,参观日本的工业和自然景点让我对日本的科技和自然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增强了我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的关注。
然而,这次活动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学术研究方面,虽然我有一定的基础,但在一些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术上仍然需要加强学习。此外,在团队合作中,我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组织和沟通能力。
五、未来展望
这次暑期学校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的决心。作为一名学生,我深知科研道路上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但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希望能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也希望能够继续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吸取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这次暑期学校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也让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4·韩奕民同学和小组成员一起展示“最佳演示奖”(右一)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恺元
王恺元,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么艳彩副教授,主要从事单原子电催化剂分子氧活化在水污染控制的研究。
非常有幸能参加2024亚洲校园EEST暑期项目。在日本九州的短短两周,我不仅学习到有关能源、环境、材料等专业的前沿知识,而且结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老师,收获了一段段深刻的友谊。亚洲校园EEST暑期项目作为一个已有10余年的交流项目,为来自中日韩马四地的研究生提供了集科研、教育、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感谢尽心尽力筹备此次活动的各位老师同学,让我们能够留下此次美好珍贵的回忆!
图5·王恺元同学展示获奖证书
化学化工学院-沈珺
沈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高分子方向)2023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张绍东教授,研究方向为构筑具有特殊拓扑结构的互锁有机分子笼。
能够参加2024年度亚洲校园EEST国际暑期学校,我感到非常幸运。在此次暑期学校中,来自四所高校的老师们以全英文授课,带来了生动而有趣的专业理论课程,涵盖了环境、能源、材料、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这种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拓宽了我的认知面和学术视野。作为M1的学生,我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韩国釜山大学的五位同学组成了小组,学习了X-ray无机功能材料的衍射实验并进行了小组汇报。九州大学的Michitaka Ohtaki教授和Koichiro Suekuni副教授详细介绍了相关实验原理和操作,教授们的细致严谨、认真负责让我深刻感受到九州大学作为国际顶尖学府的魅力。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们共同学习,我们分享见解与经验,讨论中迸发出新想法,每个人的独特视角为实验增添了新的维度。这种合作不仅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我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为第一个进行汇报的小组,身为组员我既紧张又兴奋,尽管汇报时间只有短短十几分钟,这却是我首次在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与老师面前进行英语汇报。勇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是学术成长的重要部分,我十分感激暑期学校给予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在学习、实验、合作与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了综合能力。
本次暑期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科学实地考察活动,通过参观地热发电站及实地观测阿苏火山,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地热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不仅展现了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也让人们意识到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虽然实地观测阿苏火山时碰上了雨天并且有很大的雾,但是依然让我感受到作为日本最大的活火山带来的惊心动魄的美景,火山口的蒸汽云伴随着淡淡的硫磺味,敬畏自然也赞美自然。后续在北九州参观了日本最大钢铁公司日本制铁,深入了解了钢铁的生产过程,对日本在制造业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学习和实地考察相辅相成,这样的实践经历使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激励我探索如何将科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不仅提升了能力和知识,我还结识了来自交大各个专业以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同学。在一起上课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并收获了深厚的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各自的研究课题和未来规划,我对不同领域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交流帮助我在科研和生活目标上理清了思路,让我更加明确现阶段的方向与目标,促进我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中不断成长。总之,这次学习经历不仅让我在学术上有所提升,更让我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力量。我期待未来能与这些优秀的同学们继续保持联系,共同迎接更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参加这次亚洲校园暑期学校是一场非常奇妙的旅程。十四天的暑期学校让我收获满满,无论在学术还是个人成长方面都有显著提升。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实地考察,我拓宽了学术视野,深化了对不同领域的理解。这段经历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不断追求卓越,勇于迎接新的挑战。不管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的晨间的雾气和绵密的细雨,还是福冈街道上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在这里学习到的知识和体验到的生活都弥足珍贵。
图6·沈珺同学于福冈塔海边留影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陆一波
陆一波,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能源动力专业(低碳能源方向)2023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赵长颖教授、邓涛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于固态锂金属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
参加2024年度亚洲校园EEST(能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国际暑期学校是一次非常宝贵且难忘的经历。作为一名对低碳能源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我有幸入选并参与了这个项目,这不仅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国外能源与环境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技术;同时,通过与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交流,也让我体验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在九州大学的访学期间,我有机会实地考察了日本当地的地热能发电站。这次考察让我亲眼见证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为社会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通过与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地热能发电的复杂性和技术挑战,以及它们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在九州大学的理论学习经历也是极其丰富的。通过参与讲座和研讨会,我对能源转换、储存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我未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低碳人”,此次暑期学校项目不仅拓展了学术知识、拓宽了国际视野,也深化了我的职业选择,让我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绿色低碳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信念。碳赢之路,智者先行。为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为了绿水清岸,鱼翔浅底!
图7·陆一波同学于阿苏山留影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郑心怡
郑心怡,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能源动力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韩伟吉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池管理系统的参数辨识与状态估计。
为期14天的国际暑期学校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和友谊的盛会。学术交流上,这次暑期学校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我有机会与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讨论,也聆听了很多不同方向的学者的报告,这些交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在此次活动中,除了结识交大不同学院的老师与小伙伴,我还与日韩马三国的同学协作完成小组作业,我们共同讨论学术问题,分享研究经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暑期学校结束后,我还和一位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同领域的教授保持联系,进行学术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在文化交流方面,我深刻体会到了日本文化的细腻与深度。从九州大学的校园生活到福冈的街头巷尾,每一次的探索都是对日本文化的一次新发现。与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的同学们的交流,更是让我领略到了亚洲多元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这次亚洲校园EEST国际暑期学校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充电,更是一次文化和友谊上的收获。我将这些宝贵的经历视为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将激励我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行。
图8·郑心怡同学(右一)和我校参会同学盛依婷于阿苏山留影
结语: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同学积极投身于“亚洲校园”项目,勇敢追逐学术梦想,拓展国际视野,为个人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以自身的行动推动亚洲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深度合作。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期待“亚洲校园”项目焕发更多活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