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系列赛事圆满落幕

2024.11.27 2644

 

近日,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系列比赛圆满落幕。这一系列比赛聚焦我校硕博研究生的现实需求,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打造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为国家培养选拔胸怀祖国、融通中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2024年我校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系列比赛包含第六届博士研究生学术英语演讲比赛、第五届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演讲比赛、以及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英语词汇竟赛。这一系列赛事由研究生院与外国语学院主办,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心承办。

11月13日下午,“第五届硕士生学术英语演讲比赛”在陈瑞球楼121室隆重举行。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国栋,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心主任李宏德、副主任杨晓红出席了比赛现场。

第五届硕士生学术英语演讲比赛大合影

张国栋发表致辞。他代表研究生院向所有参赛选手致以诚挚问候、向潜心耕耘、辛勤筹赛的教师们致以崇高敬意。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设成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英语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助力和支撑。他强调,学校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外国语学院A+学科的优势为学校优质外语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比赛不仅是语言的较量,更是思想的交融和学术的探索。他希望,通过比赛激发同学们的学术热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同学们将来的学术生涯和国际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以大赛为起点,不断提升学术英语,共同开启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

尚必武发表致辞。他代表外国语学院感谢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和公外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团队辛勤组织赛事。交大有许多优秀潜力学者,如何在国际学术界展示自己的出色研究与一流研究成果?通常为两种方式:笔头发表与国际会议口头演讲。作为世界通用语,无论物理距离的远近,英语通常用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沟通、探讨辩论。他表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为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同学们一定要用好学术英语演讲比赛这个机会和平台,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见解,缔结学术友谊。

李宏德宣布比赛开始。博士生同学白玉洁和何雁敏共同主持本次比赛。比赛要求参赛者在三分钟时间内向无相关专业背景的听众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用生动形象、朴素易懂的语言表述吸引听众、促进交流。

来自机动学院、船建学院、电信学院、生医工程、化学化工、物理天文、农生学院、智慧能源、海洋学院、设计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二十余个院所的60余名选手展开了激烈角逐。他们的演讲将“学术研究”与“英语表达”两个元素紧密结合,就波浪补偿、纳米材料递送、智能驾驶、推进器设计、脑机接口、人工智能、3D打印、数字法学、科技哲学等众多研究领域进行了3分钟精要展示。经过近4个小时的激烈竞争,来自机动学院的张海舰同学摘得了比赛的桂冠,季戈琨、李卓霖、叶璟天等三名同学荣获二等奖,凌淇、熊敬淑、赵熙、田妮可、由钊铭、林霞等六名同学荣获三等奖。

 

 

 

11月20日下午,在陈瑞球楼311室、313室举行了我校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英语词汇竟赛。来自学校不同院系、部所近60名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比赛。材料学院博士生同学白玉洁主持比赛。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陶庆出席比赛并发表致辞。他提到了前两周刚举行的硕博学术英语演讲比赛,演讲是综合技能的展示,而词汇是基础,是基石。无此基石,综合技能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低阶到高阶,词汇的学习不似发射三级火箭,而似修筑城堡,万丈高楼,始于一砖。词汇的学习与积累非常重要,然而却容易被忽略。词汇很大程度上是靠敏锐度、记忆力、模仿力等帮助构成,而这些低龄更具优势,青年学子要乘年富力强的时候抓紧学,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勉励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比赛,找到自己学术英语词汇的长处与短处,更好地下功夫,扩大和提升学术英语词汇,为学术发展奠定更牢固、更长久的基础。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心主任李宏德致辞。他代表教学中心对研究生院和外国语学院长期给予的一贯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对同学们的积极参赛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语言构建身份。学术词汇构建学术身份。词汇是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基础,也是构建使用者身份的基石。他鼓励同学们加强学术英语词汇的学习,以构建或巩固自己的学术身份,讲好中国学术故事。

经过近1个小时的紧张答题,来自机动学院的庄妍、凯原法学院的王语哲两位同学获得一等奖,戴安妮、曹子杰、李惟源、郑正亨、韩伊铭等五位同学获得二等奖,曹荣昌、王馨玉、徐伽伊、马晓庆、包怡然、张斯媛、周雨桐、张旭东等八位同学获得三等奖。

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英语词汇竟赛大合影

作为我校硕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系列举措的重要部分,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系列赛事有机地拓展与延申了学术英语课堂。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系列赛是我校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的特色培育,通过竞赛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内涵发展的积极尝试。这一系列重要赛事将在未来持续举办。

作者:杨晓红

摄影:戚欣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