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留学】“携手斯坦福,探索学术新境界!上交电气系直博生赴美交流学习,开启科技创新之旅”

2024.02.23 3235

冯源昊,2023年9月6日至2023年11月21日参与了上海交通大学菁英博士生项目,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S3L(Stanford Sustainable Systems Lab)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系的2021级直博生,他的导师为冯冬涵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市场。

 

在本期推文中,冯源昊将分享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3L实验室的学术交流经验和个人心得感悟。

 

与土木环境系的教授夫妇合影

 

本次交流留学单位的国外合作团队为Ram Rajagopal团队,在该团队中,他的具体研究课题为利用机器学习探究能源政策对用户侧的光伏储能等分布式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影响。本次交流访学收获颇丰,因为他在上海交通大学之前的研究方向是宏观的容量充裕性机制,与交流访问项目高度相关。在学术成果方面,通过交流指导,也完善了之前在交大所作的关于容量充裕性机制的科研工作,并成功发表SCI中科院1区论文(Energy)一篇,另外有在修SCI论文1篇和在投SCI论文1篇。在未来的科研,他将继续致力于宏观的能源机制及政策对能源结构及用户用电充裕性的影响研究。

 

 

在科研生活上,斯坦福大学主要带给他三大收获:一是科研角度由局部的模型研究拓展为大系统(国、州范围)的实证科研角度,由过去的“新技术解决旧问题”转变为“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切实以问题本身出发进行科研,这才是工科生科研的正确路径;二是学会工具的使用,在国外的同学们非常善于使用AI工具以事半功倍提升生产力,受其影响,他也养成了利用AI辅助编程、搜集资料的习惯,另外,由于在斯坦福的研究课题涉及机器学习数据驱动的方法论,使他学会利用高性能计算平台、结合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任务;三是科研思维的变化,斯坦福的同学并非追求将问题做的很“难”,或者将数学方法做的很“吸引人”,而是追求解决效果的最佳。

 

在国际化培养方面,交流单位课题组来源与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美国、意大利、印度等等国家,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的电力系统现状,使得在研究同一类科研问题上,不同国家的“解”各有特色。例如,对于热水器的用能优化,以经济性提升为目标,由于美国习惯清晨起床洗澡而我国习惯晚上洗澡,使得该课题在这两个国家的策略是不同的;再比如,美国的居民电价高度自由选择服务商,而我国是分时电价等机制,这使得光储配置策略也会因国而异。因此对他的科研而言,之前局限于一些所负责项目背景之内的场景,例如主要面向华东地区、上海地区,所研究的机制设计、模型策略等往往仅针对这些地区,缺乏普适性。若要做出影响力更大、适用面更广的科研成果,需要跳出平时科研的舒适圈,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者交流。

 

另外,斯坦福大学的课堂氛围与国内略有不同,他旁听了一个学期的机器学习课。那里的同学与教授的课堂互动非常频繁,一个在大家看来很“简单”或者认为只需花费时间查阅课本即可自己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立刻举手与教授进行讨论。课程的讲义也并非像想象中一样充满“难度”或“复杂度”,而是以应用场景切入,在辅以直观的推导、展现。课程的“难度”体现在作业以及课后的应用实践上。

 

整体交流下来,他认为斯坦福大学相比交大以及一些国内的其他大学的科研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在过去国内的科研我较注重模型和方法以及论文所呈现的“难度”,而斯坦福大学带给我的科研转变是实证至上、应用效果至上、工具至上。作为工科生,我们的科研面向的是实际的工程问题,数学层面的突破或许并不是我们需要过分操心的事情,因此,他认为这种科研理念的转变是有益的,也是本次交流最本质的收获。

 

相信冯源昊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期待他未来更多精彩的科研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