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学子罗沛君参加2023年美国教育研究学会年会

2023.09.20 2669

 

导语:

为使我校研究生得到更多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研究生院自2015年起资助获邀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的研究生参加会议或是暑期学校,并邀请他们分享学术交流经验,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此次上海交大研究生教育“交大视界”栏目介绍交大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罗沛君参加2023年美国教育研究学会年会(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的相关情况。

 

会议介绍:


   美国教育研究学会年会(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后文简称AERA),由美国教育研究学会(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举办。AERA会议为该组织的年会,是世界上权威的教育研究者参与的会议,也是一系列教育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性研究的展示平台,演讲者包括各国教育政策领导人、基金会负责人和顶尖学者,具体形式包括主要会议、圆桌会议、海报会议和研讨会等。年会与世界教育研究协会和许多国际组织合作,不仅聚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还支持和促进教育学领域在全球的影响。2023AERA线下会议于413日至16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Interrogating Consequenti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Pursuit of Truth”。

参会人简介:

罗沛君,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2022级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2023413日至2023416日期间在美国芝加哥参加了2023AERA会议,在413日下午的圆桌议程中展示了目前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College studentsexperiences of belonging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programs”。罗沛君同学的导师为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张晓乔老师,张老师的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适应力,卓越教师培养等。

 

参会人感悟:

第一部分.参会过程与个人感受

一.启程

收到来自AERA会议举办方的论文录取邮件时,比起喜悦,于我而言更多的是着急与担心。因为那时已近2月,会议在4月举行,出行的材料尚未准备好。彼时的我没有美国签证,之前也没有在国际会议上做过报告。AERA会议可以说是教育学领域的权威会议了,但我还只是研究生一年级在读,这样“初出茅庐”的我可以在“高手云集”的会议中表现好吗?

我向导师寻求要不要去美国参会的建议,导师给了很中肯的建议,最后一句话是,“不管最后去不去,我都全力地支持你。”从最开始的论文投递,到论文修改,行前指导……乔乔老师总是那个在身边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她和我分享了她从前的参会和求学经历,让我最后坚定了去参会的想法,一个心底的念头是:我想把自己的研究和来自世界的学者分享。

二.学术共同体的“具象化”

到达会场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学术共同体”的存在。以前对“学术共同体”的理解只是很多人一起做研究,并没有很深入的感受。但当我真正看到会场里来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肤色各异的学者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那些白纸黑字的论文和由字母组合而成的研究者名字不再是存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中的符号,而真实地出现在你眼前,大家聚集在一起探讨学科的前沿,希望推动社会发展。

图:罗沛君同学与同组汇报者及部分参与者合影

而我自己呢?我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来到这里,希望与他者交流分享,听到他者的声音,也表达自己的声音。413日下午是我汇报的时间,我带着准备好的PPT来到我所在的“圆桌”,未料想到,除了汇报的人员和评论的人员,还围着一圈听汇报和参与讨论的研究者————是了,在AERA会议中,你可以走进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会场。我所在小组的主持人见参与讨论的人很多,提议展示者不采用PPT,而是直接口述,以便更好地讨论。我合上电脑,虽不能看PPT,但反而少了“汇报”的紧张感,多了“交流”的自在感,顺利地分享完自己的研究。分享结束后,大家对我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给出建议,涉及到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等等,帮助我更好地思考了自己的研究,有了完善的方向。

三.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如果初入会场时感受到“学术共同体”的存在,那深入参加了几场感兴趣的汇报和晚宴后,我则发现了很多有相似研究兴趣的“同行者”。我目前的研究兴趣是大学生,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归属感。在参加一场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汇报后我和身边的人聊了起来,惊喜地发现对方也在做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研究,其中也包含归属感的内容。我和她一起吃了午饭,相谈甚欢,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心得。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汇报结束后或者不同参与机构举办的晚宴上,甚至在电梯里,你可以和想了解的人交流,探讨各自的兴趣。回国后,我仍然和这些“偶遇”的同行者们保持联系,也约定给对方分享最新的进展。这便是参与学术会议的意义之一。

四.“你在做什么”?

AERA闭幕式前的早上,我听了一场核心演讲,其中一位学者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名黑人,在黑人教育机会领域深耕多年,如今也是学术圈非常活跃的专家。他在汇报完自己的研究后说,我们需要去思考自己在做什么。身为研究者,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这或许让人们写一些很容易出成果但流于表面的文章。但,研究者有其特殊的角色,我们应当时常问问自己在做什么,我们的研究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意义。

后来的提问环节有听众就问道,“每次我参加会议的时候会很受触动。但当我回到现实,回到学校,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我也觉得很难改变,我应该怎么做呢?”那位学者答道,“有时候我们认为很难改变,是因为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圈子,要走出学校、走出自己的文章,到其他地方看看,和不同的人交流,从自己身边可以改变的开始……”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只小小蝴蝶扇动翅膀的画面: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的研究看似渺小,但何尝不会成为一场蝴蝶效应呢?

五.回程

几天的会议很快地过去。回程的飞机起飞的时候,我看到窗外的芝加哥慢慢消失在眼前,穿过蓝天白云。

就好像做了一场梦。

离开的时候是晚上,到上海的时候也是晚上,日历上的数字往后推了几日,学校的课程依然照常进行着。

但我知道,有什么东西不同了————是那颗心底的种子,从前不知道是一朵花的种子、还是一棵树的种子、亦或只是一颗石子,但现在,它好像有冒出来的迹象。

就像,我在晚宴上和一位研究者聊天时提到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继续读博,她眨眨眼笑着说,“但你来到这里了不是吗?”

是了,我到这里了。

图:罗沛君同学在芝加哥的照片

第二部分.其他收获

一.紧跟教育学发展前沿

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互动,我深入了解了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在会议期间,我参加了多个主题演讲和研讨会,学习了关于教育政策、课程设计和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我还与一些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经验和见解,这对于我的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深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解

参加AERA年会让我了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加深了我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在会议期间,我与当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和互动。通过这些经历,我更好地理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认识到了不同文化下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异同之处,这将有助于我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国际化教育环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会议期间,我了解到许多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深感自己还需继续努力,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与技能。我将继续保持对于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关注,将所学所感应用到我的学术研究和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会将学问做扎实,坚定初心,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