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佳和优秀导师评选,旨在树立优秀导师典范,健全导师激励机制,打造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进一步提升我校导师队伍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届佳和优秀导师评选工作于2022年11月正式启动,经学院推荐、学部评审、学校评定,最终30人入选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佳和优秀导师奖。
本期佳和优秀导师专访,我们邀请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韩礼元教授,为我们分享他个人的科研经历以及对于“研究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科研焦虑如何缓解”等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快来和小编一起一睹为快吧~
导师
简介
韩礼元,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主要研究开发高效率和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博士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之后长期在夏普公司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担任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2008年受邀担任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NIMS)先进太阳能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2019-2022年连续4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Nature,Science,Nat. Energy,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Joule,Adv. Mate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达300余篇,申请专利200多项,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200余次,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重点项目。
2022年韩礼元老师入选上海交通大学佳和优秀导师奖。在教书育人方面,他培养的多名博士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校优博论文、校学术之星等荣誉。此外,他指导的多名博士后任职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始于兴趣:热情增添原动力
韩老师认为,要想在科研上有所建树,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这是一个人去付出努力并有所收获的原动力。“这份兴趣是自己的心之所向,不应被自己当下的所学和专业所桎梏,有兴趣就大胆地尝试并尽全力做好。”韩老师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其实是有机化学,毕业后在公司的研发实践中却对光电半导体材料及器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志于参与解决人类未来的能源问题。于是他开始探索太阳电池的相关课题,凭借自身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积累和在新领域的不懈探索,韩老师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领域多次打破了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在我开始研究半导体材料的时候,我都已经40岁了,很多朋友都劝我在不惑之年不要再去冒险,但我依然想要不断学习和挑战。”谈及当年的选择,韩老师如是说。他鼓励他的学生们遵从本心,始终坚持兴趣导向,不给自己设限,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中大胆探索。
忠于坚持:敢于走出舒适圈
韩老师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坚持”二字的可贵。面对陌生的新领域,尽管缺乏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但他依旧选择义无反顾地走出舒适区,投身太阳电池研究。他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学习,遇到困惑虚心向他人请教,废寝忘食地工作和思考,把每个难题都当作一次成长的机会,以一种纯粹的态度去坚持自己所热爱的研究。2012年钙钛矿太阳电池问世后,韩老师敏锐地洞察到了钙钛矿材料作为太阳电池材料的巨大潜力,又一次选择走出舒适区,大胆地把研究课题转向了钙钛矿太阳电池,并凭借对光电器件领域的热爱坚持至今,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实现了许多重大突破。“做科学研究,需要一种‘愚公移山’般的执念,”韩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不必害怕一时的失败与挫折,重要的是每天挖山(研究)不止。每一天的积累与进步,总有得到回应的一天。”
韩老师,您认为研究生应如何缓解科研焦虑?
科研焦虑的主要来源是外部的评价体系和周围同僚的表现。面对优秀的同学,盲目攀比往往会迷失自我,同学们应把关注点多放在自己的“纵向”成长上,和自己对比,自己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在学习他人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并去发扬光大,尽量不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和评价。面临科研焦虑时,希望大家不要闭门造车、妄自菲薄,而是要多和导师及身边的同辈们沟通交流,多参加学术讨论和集体活动,开阔视野和拓宽思路,最终找到突破当下瓶颈的办法。
成于热爱:遇见属于自己的“苹果”
正如韩老师对自己科研经历的总结一样,他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从兴趣出发,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付出行动并坚持到底。除此之外,韩老师也十分看重在求学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培养,他觉得自身能力的提升、见识的增加乃至心性的历练,都会使人受益匪浅,并在未来的各个领域派上用场。若能做好科学研究,自然也能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韩老师经常鼓励他们把目光放长远,告诫他们不要急功近利,而是要沉下心来,坚持做好一件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个人的修行注定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可急于一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韩老师如此要求自己的学生。
韩老师偶尔也会说起牛顿的故事。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一段充满了机缘巧合的佳话,但其实这是牛顿日复一日、全力投入地思考和研究的必然结果。事在人为,韩老师希望他的学生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他并不要求大家一定要成为牛顿,但他由衷地希望每个学生都终有一日能遇见属于自己的那颗“苹果”。
韩老师,您认为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
一段好的导学关系,是相互信任的关系。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作为导师,在学术上既要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工作给予评价和指导,做得好要认可,做得不够好也要提出批评;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对不同的意见持以开放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并给予及时的反馈。身为学生,则要多主动和导师交流,在导师的帮助下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完善自己的工作;同时也要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积极的态度和不断的实践去争取导师的认可,展现自己的进步,从而与导师形成良性互动。 此外,导师和学生的交流也不必局限于学术中,在生活中也依然可以相互分享、互相学习,多维度的沟通有利于建立更深层次的相互信任关系,这对科研成果的产出也是有益的。
兴趣、坚持和热爱
始于兴趣,忠于坚持,成于热爱。韩礼元导师以励志动人的经历鼓励学生忠于兴趣,投身热爱;以言传身教的方式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激发潜力;以“滴水穿石”的精神鼓励学生持之以恒,潜心探索。他以一言一行践行着“立德树人”的理念,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竖起一面模范大旗。
供稿:韩礼元教授团队
整理编辑:程然
相关阅读:佳和优秀导师专访之“三八”特辑|范金燕:治学先修身,踏实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