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做客第117期大师讲坛

2019.03.20 6854


 

312日,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教授在航空航天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做客第117期大师讲坛,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空间科学和载人航天应用”的讲座。

顾逸东教授在讲座的正式开始之前,对交大师生长期以来对于空间科学技术的研究表达了自己的赞赏。

顾逸东教授首先对空间科学进行了介绍。他指出,空间科学堪称大科学,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成立了不同的空天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如美国的NASA、欧洲的ESA、日本的JAXA等。他简要介绍了这些机构近些年来进行的主要研究。接下来,顾逸东教授回顾了二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发展成果。除了将我国的宇航员送入太空,实现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在太空为中小学生授课等亦成果卓著。他提到了很多卫星上搭载的设备,例如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天宫二号宽幅全频谱段成像光谱仪,天宫二号三维雷达高度计等设备,并介绍了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让大家感受到空天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他总结,空天技术的长足发展不但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勉励青年学子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空间科学的事业当中。

在互动环节中,顾逸东教授回答了中国未来空间站计划等问题。他的回答透露着航天人踏实为学、勤勉不辍的科研态度,令在场观众感到由衷的钦佩。

讲座最后,大师讲坛组委会向顾逸东教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泥塑人像作为纪念品,以表达交大学子对他到访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嘉宾简介】

    顾逸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科技委主任。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主任、光电院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现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顾问、两个天文卫星——宇宙变源监视器(SVOM)和爱因斯坦探针(EP)任务工程总师。作为学部战略研究组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战略研究。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物理类),1993年之前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宇宙射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领导建立了我国高空气球技术系统并组织开展了大量科学实验和探测,1992年之后主要从事载人航天空间科学和应用领域的总体设计和任务实施,1994年到2009年担任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背景介绍】

    顾逸东院士于1977年倡议和推动发展中国高空科学气球,领导了中国科学气球系统的建立并解决了其中关键技术问题,奠定了相关技术基础,推动了高能天体物理起步和发展,是中国科学气球及科学探测领域的开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建立了天地一体化的载人航天应用体系,创造性地解决了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科学与工程的结合问题,组织领导数十个单位的千余名科技人员圆满完成了50余项空间对地观测、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空间天文、空间环境等任务,有效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解决了国家急需的空间应用需求,引领了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并取得重大效益。他领导了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的规划论证,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一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四项,以及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

                                                    

                                                    

                                                     【照片】李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