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咏华教授做客第128期大师讲坛

2019.06.06 6894


5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任咏华在闵行校区光彪楼报告厅做客第128期大师讲坛,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22810;元发色团和激发态棗从离散组分到超分子组装、纳米结构和功能?#30340;精彩报告。

 

DSC_0545

任咏华院士首先以目前全球所面临严峻的能源问题为切入点,引出两大解决手段,其一是发展太阳能技术,另一则是本次报告重点介绍的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相关技术。她指出,分子激发态是理解光物理、光化学反应过程的基础,由于分子激发态下对应有机分子的电子组成、结构及反应活性相比基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化学家普遍认为可以将其看作全新的物质进行研究。紧接着,基于分子激发态,她以过渡金属铂配位发光材料为例,介绍了有机金属配体发光分子的设计、组装与结构调控方面的工作进展。她指出,从发光性及其机理入手,利用共轭的炔烃、联吡啶化合物与过渡金属铂的相互作用,能够设计并合成新型发光功能分子材料和传感器;而且,基于炔基在结构上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势,可进一步地研究金属簇体系的组装行为和发光性能,基于此,更设计出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并将其用于多种离子、有机分子和生物分子的灵敏分析与监测。她还介绍了其团队通过利用超分子化学及发光特性所设计的分子识别探针及分子和生物传感器,并将所设计的探针和传感器用于能源节约、固体照明、以及再生能源等领域。更进一步的,他指出,能够通过改变电子性质、结构和超分子排列来调控组装体发射能量,这为阐明其光谱与发射源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她将其所设计的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应用到太阳能的收集和储存,并深入探讨了太阳能转换、光致和电致发光等特性。特别的,她介绍了一种研发中的Au-OLEDs材料,这种材料可作为高密度光存储介质使用。相比传统DVDCD以及BD格式使用的相转变机制,Au-OLEDs材料基于光变色机制,其存储密度可由2n提升至3n,甚至4n,是光存储领域中的巨大进展。她总结道,光学器件的根基是各种发光分子,我国在相关领域对外国技术还存在较大依赖,目前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迫切需求。发展独立自主的WOLED理论及技术任重道远。

DSC_0546

在互动环节中,任咏华院士回答了有关发射光谱移动、单链DNA与双链DNA与金属材料的作用机制等问题,并指出?#25105;们的目标不是要最终取代传统能源,而是找到一些替代方法,从而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22905;的回答透露着其踏实为学、勤勉不辍的态度,令在场观众感到由衷的钦佩。

讲座最后,大师讲坛组委会向任咏华教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泥塑人像作为纪念品,以表达交大学子对他到访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嘉宾简介】

    任咏华(Vivian Wing-Wah YAM),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现担任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之后进入香港城市大学任教,1990年转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讲座教授。200138岁时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2005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星章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Ludwig Mond Award

【背景介绍】

将无机化学和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应用于功能分子材料研究中,有益于开发出新型发光分子和材料。

    任咏华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无机化学家,主要从事配位和有机金属化学、超分子化学和光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2005年,以“过渡金属炔基及硫属簇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已经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担任美国化学会Inorg. Chem. 副主编,J. Am. Chem. Soc.Acc. Chem. Res.Chem. Rev.ACS NanoChem. Mater.ACS Mater. Lett.、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Sci. Chem. Soc. Rev. New Journal of Chem.Cell 出版社ChemElsevier 出版社Coord. Chem. Rev.Inorg. Chim. ActaWiley 出版社Angew. Chem. 等国际杂志及中国化学会CCS Chemistry等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