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支志明做客第131期大师讲坛

2019.07.10 6801


   7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化学系及化学生物中心教授支志明在闵行校区光彪楼一楼报告厅做客第131期大师讲坛,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抗癌药物”的精彩报告。

讲座中,支志明教授以目前全球癌症发病的严峻形势作为切入点,提出了利用合成化学手段进行新型抗癌药物开发以及基于传统自然药物中开发无毒的抗癌药物的研究策略。他指出,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主要的作用靶标是DNA分子,但是只有5%左右的药物靶向到了DNA,大部分结合了蛋白等分子。他提出新的候选药物,靶向蛋白将具有独特的优势。接着,他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化学合成新型铂类抗癌配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他们开发了光照增强、靶向天冬氨酸合成酶、纳米药物等新型铂类药物,并进行了体外作为机制研究及动物层面的抗肿瘤生长研究,均表现出有效的抗癌性质。除了铂类药物,他还介绍了金药物的开发。利用金的独特优势,他们团队开发了抗癌金卟啉等药物。他们利用点击化学和光亲和标记的方法为金药物带上荧光标记,通过成像发现该药物可以靶向线粒体的Hsp60蛋白,为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并进一步对金卟啉进行纳米配方,可以降低毒性,降低使用剂量。随后,他介绍了从传统中药中探索可用于癌症治疗的无毒天然产物的工作。由于化疗药物普遍具有毒性,无毒的中药疗法在很多方面缺乏确定的科学依据,对中药配方中活性成分的提取、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对抗癌有效性的评估至关重要。其团队在相关的研究中利用RNA测序等手段研究了多个中医名方中药物的作用机制。他介绍,虽然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但经过上千年的迭代,相当于一场长久的临床实验,筛选出了有实际效果的药物。从传统中药中探索新的癌症药物,是未来抗癌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互动环节中,支志明教授回答了关于重金属的细胞毒性及作为药物的抗癌特性、对中药的评价是否需要采用西药的体系、抗癌药物的开发从动物实验到临床需要走多远等问题。他为在场观众深入解答了科学的研究体系帮助中药找到有效成分、界定适用范围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他的回答深入浅出、发人深省,体现了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风格,获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嘉宾简介】

支志明,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他197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3年进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准教授、讲座教授、许慧娴讲座教授;199538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港澳地区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创立了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他是J.Chem.Soc.,DaltonTrans.,NewJ.Chem.等著名刊物的国际编委,曾应邀担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上海有机所等科研院校的客座教授。

他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60余篇,他引超过三万两千余次,H-index107,是世界上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按照国际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结果,他在1981-1997年世界上发表最具有影响论文的化学家中名列第373位,在世界范围内居于前0.08%


【背景介绍】

支志明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在无机和有机金属合成、高价金属配体多重键配合物、发光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材料、光诱导电子和原子转移反应、不对称烯烃环氧化和碳氢键氢氧化的金属催化有机氧化反应、生物系统中的电子转移以及分子装置和生物大分子辨认中的发光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无机光化学方面,对多核化合物中电子转移和原子转移化学有重要创新成果。在氧化反应及催化机理方面,特别是对高价Ru-OXO体系的研究开辟了有机氧化方面的一个新领域。在生物无机化学方面,对高驱动力电荷转移反应及固氮活化机理研究提出了新论证和开展了无机药物学研究。

他近期从事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特别在荧光材料研究方面,对金属-,金属-,金属-,Pt(II),和环金属Au(III)络合物,异核金属d10-d10,d0-d10,andd10-d8金属簇合物所具有的长寿命电子发射激发态所经历的原子转移和多电子转移反应、配合物中的光诱导氧原子和氮原子的转移反应、光诱导电荷分离、长程电子和能量转移及其DNA识别机制研究的荧光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以及d10金属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组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