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波兰科学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erzy Duszynski教授应邀做客第261期大师讲坛,在转化医学大楼C5报告厅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Reflections on soft and hard aspects in scientific a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d researcher》的精彩报告。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樊春海院士及校内百余位来自不同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Duszynski院士以居里夫人的科研生涯为引,阐述了科学研究的延续性主题(Continuous Thread)。他介绍了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艰辛历程,强调"为共同利益而行动的紧迫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Duszynski院士还分享了自身科研历程中的"连续主线"————对线粒体研究的持续探索,包括腺嘌呤核苷酸转运酶调控、代谢控制理论、线粒体膜电位能量含量等多项突破性工作。他介绍了波兰最大非学术生物研究中心Nencki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的国际合作网络,包括29个正式合作协议和3个国际卓越中心(BRAINCITY、染色质生物学与表观遗传学中心、代谢疾病中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Duszynski院士介绍了Nencki实验生物学研究所参与的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太空火山藻类"实验,该研究旨在测试极端嗜火山微藻在太空条件下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对未来太空任务和空间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他还邀请了来自波兰的生物化学家Agnieszka Dobrzyń教授和物理化学家Marcin Drąg教授简短地分享他们科学成就。Dobrzyń教授团队开发的"仿生胰腺-ATMP®"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血管系统并能同时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3D打印胰腺。该器官已完成临床前研究,能够承受400 mmHg的压力负荷,并被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分类为复合先进治疗药物(cATMP®),已获得250万欧元资助用于人体移植试验。Drąg教授团队开发了混合组合底物库(HyCoSuL)技术,通过结合天然和非天然氨基酸,将人类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NE)的底物活性提高了10,000倍,并利用HyCoSuL技术详细解析了SARS-CoV-2主要蛋白酶(Mpro)的底物特异性,为设计高效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信息。
在对话环节,与会师生踊跃提问,就当前诺贝尔奖获奖人逐渐年轻化和成果逐渐工程化的现象、非天然氨基酸在药物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前景、以及国际政治局势对科研界的影响与Duszynski教授进行了探讨。
最后,樊春海院士向Jerzy Duszynski院士颁发大师讲坛荣誉证书,并赠送了大师讲坛纪念品。全场献上热烈掌声,衷心感谢Hofkens院士的学术心得与前沿资讯分享。
